王榮祥在青少年時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工礦區,所以他從小就對工程和礦山機械有著濃厚的興趣。用王榮祥的話說,那些機器很神奇,工人們也很有本事,所以長大后立志要去開機器,設計機器。在這樣的氛圍熏陶下,王榮祥中學畢業后就考入了相關專業,學成之后便正式開始了機械的設計與維修工作。
從技術改造到創新研發,從科技進步獎到教學研究,王榮祥不僅實現了兒時的夢想,同時憑借著他的專業、熱情與奉獻也成為了行業的先行者。那么,此時就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王榮祥老先生講述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的故事。
建設初期開辟途徑
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的工程和礦山機械制造廠極少,生產技術水平較為落后。到20世紀40年代末,也只能生產機械配件,進行結構裝配,修理改造和制造礦車、水泵等小型且簡單的工礦設備。
1949-1952年是新中國的恢復建設時期,在戰亂中遭到破壞或倒閉的工廠礦山,開始整頓復蘇,陸續投入生產,此時就急需多種礦山建設工程機械和采礦設備。1950年10月,我國第一座年產2萬t的重型機器廠——太原重機廠投入建設,到1952年底,全國工程和礦山機械產品已由8800t/年提高到88400t/年。
1953年,我國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在蘇聯政府和專家的幫助下,156項重點建設工程進展很快,30余家工程和礦山機械制造工廠陸續建成。對于那時的建設成果,王榮祥表示了肯定,他說,“雖然那時的主要產品多為仿蘇式,性能和質量較差,但對于促進工程建設和礦山生產起到了巨大作用,并為后期的行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年,我國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隨著大煉鋼鐵熱潮的掀起和“兩條腿走路”方針的實施,我國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那時,為了解決所需設備品種雜、數量多、交貨急等問題,行業調集了行業優秀技術力量,充實了必要的技術裝備,引用了蘇聯的一些產品圖紙,并建立了技術標準,最終在工藝上攻克了許多難關,成功生產了58類、1386個品種。如БУ20-2穿孔機、СЭ-3挖掘機和КБ-160起重機等,以及年產90萬t的井下煤礦成套設備和年處理量為100萬t的選煤廠成套設備等,工程和礦山機械的生產技術、制造能力和行業規模均得到了空前推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有工程和礦山機械制造廠380余個,除擴建原有的大型重機廠外,還興建了云南、陜西等8個中型重機廠。工程和礦山機械產品的生產能力已達465800t/年,國產設備基本可以滿足各類中小型建設工程和礦山生產需要,并為后期行業發展大型設備技術開辟了新途徑。
壯大階段掀起高潮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工程和礦山機械設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1963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編制了我國“工程和礦山機械十年發展規劃”。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掀起了新的生產高潮。
在這期間,我國從瑞典引進了一批先進的工程和礦山機械生產設備,廣泛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結合我國國情,加速引進設備的國產化,促進了國產設備的革新。先后成批制造成功平巷、豎井、樁柱、建筑、橋梁、筑路等多種機械化配套作業設備。
隨著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的發展,對設計研究部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期間,先后成立了洛陽礦山機械研究所、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等專業院所。設計人員也深入施工現場,積極參與生產實踐和工作交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國又陸續研制出一批符合國情的工礦設備,如Q150A型潛孔鉆機、KY-250型牙輪鉆機、KQ200型潛孔鉆機等。
進入文革期間,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仍堅持每年舉辦訂貨會,繼續生產重大建設項目需要的設備,如煤炭部的50臺大型卷揚機、攀枝花鋼鐵企業的全套設備、田莊洗煤廠新產品試制等。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的生產能力和主要產品,已能滿足建設工程需求,并足以裝備年產500萬~800萬t的露天礦山和年產200萬~300萬t的地下礦山,有力地促進了各類工程建設和礦山生產的發展壯大。
全面發展機電一體化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也隨之茁壯成長起來,尤其在機械化生產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隨著工業電子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自動化與機械化互相滲透,工程和礦山機械制造業形成了“機電一體化”科學發展模式。到 “七五”計劃初期,已形成了遍布全國,由大、中、小企業構成的工程和礦山機械制造體系,工程和礦山設備及其配件的年產量超過200萬t。
由于行業的通力合作,到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建設工程和礦業開發已跨入機械化發展的完善和鞏固時期,實現了穿孔、爆破、鏟裝、運輸及輔助設備的成套制造生產。同時,為了形成井工生產作業線,對少數用途廣泛的配套設備,如地下汽車、電動鏟運機、通用底盤等進行填平補齊工作。對于那時的成就,王榮祥也感到很自豪,他表示,“通過對幾種主要引進設備的消化改進,使行業的生產建設能力大幅提高,同時,隨著勞動條件的明顯改善,行業已進入全面機械化和局部自動化的新階段,逐步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1990年11月,機械工業部組織行業在洛陽召開“全國工程和礦山機械科技發展研討會”,明確了 “九五”期間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的主攻目標。為了盡快實現奮斗目標,許多廠家主動打破常規,進行企業結構優化組合,強化設備制造成套能力和水平,提高“機電一體化”技術含量。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已形成了“專業互融,技術集成;學科交叉,標準為先”的準則。
此外,“九五”期間,工程和礦山行業還加大了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大型露天礦用設備的研發力度,同時,在與外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國內一些企業也獲得了許多技術上的支持。對于P&H2100型挖掘機、QJ型前裝機、高架推土機、電動輪卡車等大型工程和礦山設備均有多項技術突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國規模以上的工程和礦山設備制造企業已有530余家,固定資產為650多億元,生產總值達450多億元。
創新突破把握前景
由于國民經濟“九五”計劃的勝利完成和“十五”計劃的全面展開,從2001年開始,我國的經濟建設出現了高速發展,而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工程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技術研發領域,我國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不斷出現,期間我國成功研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先進設備,并使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走上了開拓創新之路。
王榮祥介紹說,“在大型露天礦裝運設備研發方面,太重集團研制成功了WK-75型礦用機械正鏟,北方重汽公司研制的MT5500型電動輪卡車等產品。這些新品的研制成功,縮短了我國工程和礦山裝備制造業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工程和礦山設備公司的差距,擴大了國內市場的占有率,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在出口方面行業也迎來了新的轉機。王榮祥說,“多年來,我國工程和礦山機械產品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門檻較高,打開國外市場困難。而近年來,歐美國家一些高端市場的消費方向發生了轉變,出現選擇高性價比和相對廉價產品的趨勢,而我國工程和礦山產品也在逐步向質優價廉的方向發展,這就為我國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開拓高端市場提供了有利時機?!按送?,東南亞、中東、非洲、拉美以及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發展都較快,需求旺盛,成為中國的可觀市場。
從現今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的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等均有大幅提升,但從長遠來看,我國的發展步伐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具有一定差距。
王榮祥具體解釋說,“我國重點產品的創新能力較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各企業或部門的新產品研發資金投入不足,高端策劃及研究人才太少;偏重主機設計制造,輕視專業配套件技術攻關;而且設備造型藝術水平還有待提高?!?
但是面對困境與挑戰,王榮祥也強調,“機械工業仍是今后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機械工業的發展只會加快,不會大幅趨緩;只會超前,不會大幅滯后;國家對機械工業的支持只會加強,不會削弱。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必須深刻認識這種重大發展趨勢,全面把握產業長期發展前景?!?
在采訪的最后,王榮祥用一句話表達了他對行業的感慨和期望,他說,“任憑世界經濟風云變換,歲月的腳步卻始終從容如一?!苯涍^了幾十年的風雨洗禮,我國的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道路。行業人要確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成為世界工程和礦山機械行業的強國。
人物簡介
王榮祥,太原科技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960年初,開始工程機械和礦山機械的使用維修和設計研發工作;1970-1980年,參與了鉆孔機械、鏟挖機械和通風壓氣設備的技術改造和設備創新設計工作。其中“露天礦設備配套計算”、“地下無軌設備技術攻關”、“裝載機優化設計”分別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980年初,調入高等工科院校,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
先后編輯出版了《露天礦設備選型配套計算》、《機電設備運用管理》、《流體輸送設備》、《設備系統技術》、《礦山工程設備技術》、《施工機械故障診斷》和《環境保護及法規》等16部技術著作,發表專業論文110多篇。
此外,由于他編輯專業書籍較多,并收集儲存大量科技圖書,被評為山西省十大藏書家第一名。